“聖經研究”叢書
第一卷

上帝永恆的計劃


第二章

具有超級智慧的創造者的存在得到證實

主題大綱

《聖經》之外的證據;根據理性的考察 — — 一個站不住腳的理論 — — 一 個合理性的理論;上帝的特徵得到證明 — — 合理的推論

decorative line

即使從無神論者的觀點出發,根據對已知事物的見解,合理而又公正地探求未知的事物,這將為沒有偏見、明智的思考者指引真理的方向。顯而易見,沒有上帝的計劃和旨意的直接啟示,人類只能接近真理,只能得出模糊的結論。讓我們暫時放下《聖經》,只從理性的觀點加以考慮。

一個人能用望遠鏡、甚或只用肉眼觀測天空,觀看天空中被造物的無限,看到創造的無限,看到它的勻稱、美麗、次序、和諧與多樣性,仍然懷疑這些東西的創造者的超級智慧和大能;或者推想一下,假定沒有創造者,這樣的狀況純屬偶然,就此程度來說,他完全失去或忽略了理性的思考能力,不知道《聖經》如何恰如其分地把他稱為愚頑的人(忽視或者缺少理性的人):“愚頑的人心裏說,沒有上帝。”然而這種事情還是發生了,至少說明《聖經》中太多的內容都是真實的,每個有理性的頭腦應當得出這樣的結論;因為真理是不能言喻的,結果的產生必定有它充分的緣由起因。即使每一株植物和每一朵花,也都會為這一主題顯示出充分的見證。結構的錯綜複雜,形式和結構的精巧美麗,都表明超越人類的智慧和大能。人類對自己能力和聰明才智的自誇,把一切都歸結于自然規律與自然的一致性和適應性,這種荒謬是多麼目光短淺!他們承認自然法則,卻否認自然界中有一位智慧的立法者。

一些人否認有一位智慧的創造者存在,他們聲稱自然是唯一的上帝,所有形態的動物與植物都產生於自然,沒有智慧的指令執行而能依次發展。他們說,在進化的過程中,一切都被“適者生存的法則”所控制。

這個理論缺少證據,因為就我們看到的一切而言,各種生物都是固定的種類,它們不會進化到更高的物種;儘管堅持這一理論的人們不斷地努力,但是無論是混合不同的物種,還是製造新的固定變種,他們都從未成功。人們從未聽說一個物種變為另一個物種的例子。雖然有的魚能夠在瞬間用鰭作為翅膀飛出水面,青蛙也能夠唱歌似地鳴叫,但是從來未聽說過它們會變成鳥;雖然有些野獸與人有一點細微的類似,但是完全沒有證據可以表明人是從這些動物演化而來的。相反,考察研究證明,儘管同類物種可以產生不同的變種,但是不可能混合成不同的物種,也不可能由一個物種進化為另一個物種。由於同樣的原因,驢和馬雖然類似,但是不能說彼此相關,因為眾所周知,他們產下的後代是有缺陷的,不能再繁殖生育出任何種類的後代。

的確,如果非智慧物種是自然界的創造者或進化者,她能夠依次發展,繼續這一進程,那就不會有固定的種類這樣的事情了,因為沒有智慧,任何東西都不會達到固定的條件。進化論如果在當今有事實根據,那麼我們就會看到魚變成鳥,猴子變成人。當進化論聲稱智慧的生命是由缺乏智慧的力量所創造時,我們就可以做出結論,這個理論違背《聖經》,也違背人類的理性。

有一種關於通過發展演變過程而創造(人類除外)的理論,對此,我們沒有重大的異議,現簡述如下:這種理論假設,只要涉及到物種或類別,現在的各類物種都具有穩固的特性,雖然現在的物種可以發展到更高級的標準,甚至發展到完美,但是這些類型或者物種在本質上將永遠沒有變化。這個理論進一步假設,這些固定的物種並非在最初就被創造成這個樣子,而是在遙遠的過去在地球上產生的,並且經歷了從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逐漸發展演變過程。在神聖確立的法則控制下,食物與氣候在這些進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使這些發展演變能夠繼續,直到固定物種得以確立,如同現在所看到的那樣,此外不可能出現別的變化,造物主在這一方面顯然實現了最終的目標。儘管每一類植物或動物都有能力改良或者退化,但是不會變成、或者從中產生出其他物種。雖然每個物種會達到自己固定種類的完美,但造物主關於物種設計的目標已經實現,就不可能在這一方面有更進一步的變化。

據稱,目前出現的固定物種,原始植物和動物都在人類的創造之前滅絕了。現在不復存在的動植物骨骼與化石,在地底下的深處被發現,已支持了這一理論。這種觀點既沒有忽略、也沒否決《聖經》的教義 — — 人類是直接和完美的創造,是上帝按照他的精神與道義形象所創造的,而不是進化過程的結果,或許其他的被造物也有共同的特徵。這種觀點決非使《聖經》的主張無效,而是支持《聖經》的觀點;其實,今天的大自然提供了一種知識:一位智慧的上帝下令創造了大自然,並且是他的初始原因。人類理性要盡最大努力,追溯已知的事實,探求合理而又充足的原因,總在各種情況下都歸功於自然法則;然而在自然界所有錯綜複雜的系統後面,就是自然偉大創造者的手,是充滿智慧的全能上帝。

因此,我們認為,一位智慧創造者的存在是一個充分證明了的真理,我們周圍到處都存在著真理的證據:是的,就在我們的心裏;因為我們是他的作品,人類身心的所有力量都為一種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非凡技能作證。他也是我們稱之為自然界的設計者和創造者。我們認為,他制定並確立了自然法則,我們看到並讚美上帝創造工作的美麗與和諧。他的智慧設計了宇宙,他的大能支撐並指引著宇宙,他的智慧和力量如此不可估量地超越了我們自己的能力和智力,使我們本能地仰慕並敬拜上帝。

除非我們能夠明白上帝具有與其大能一致的仁慈與美善,不然意識到這位強大上帝的存在,就僅會是對他全能力量的懼怕。藉以能夠證實他的存在、力量與智慧的證據,我們也就能夠完全確信這個事實。我們不但不得不接受這樣一個結論:有一位上帝,他的大能和智慧不可估量地超越了我們自己的能力和智力;而且還要使自己憑理性去斷定:最宏偉壯麗的被造物是不會超越它的創造者。我們必須由此斷定,人類中良善和公義最顯著的發揮範圍也不如造物主的長闊高深,即使人的智慧和力量也比不上他的。這樣,在我們心智的想像中,我們就有了偉大創造者的特性與品格。他是智慧的、公正的,充滿愛和大能;與他最偉大的創造相比,他的胸懷必然更加寬廣,不可估量。

既然我們已經得出關於我們造物主的存在及其特性的合理結論,我們進一步要問:我們對這樣一位上帝的期望應該是什麼?答案就是,他擁有這些屬性,並適度的表明和發揮這些屬性。上帝發揮的大能必定是明智、公義、慷慨的,也必會與他自身的特性一致。無論最終的目標意味著什麼,無論上帝的大能如何運作,最終的結果必定與他的品格和特性一致,並且他的每個安排必定證實他的無窮智慧。

如同我們所見,我們周圍難以數計的生命和世上種種奇妙不同的物種,這些都證實了上帝大能的運作,還有什麼比這種運作更有智慧呢?上帝賦予人理性和判斷,使人能夠欣賞他創造者的作品,能夠讚美他的技巧、智慧、公義、大能和愛,還有什麼比創造人類更合情合理呢?所有這一切,都與我們所知的事實全然相符。

現在我們來討論最後的主題。我們推想,這樣一位充滿無窮智慧與良善的上帝,既然使人這種被造物能夠認識他自己和他的計劃,他就會被自己的愛與公正所驅使,給予人某些啟示來提供人的需要,這樣的推想難道不是合情合理的嗎?我們還可以再推想,上帝意欲向人類提供有關他存在的目的、他的計劃和他的未來等方面的信息,這樣的推想難道不也是合情合理的嗎?相反地,如果我們再推想這樣一位造物主,會創造出人類這樣的生物,賦予他們追求未來的理性力量,而卻不做出任何對人類有關的計劃啟示,以滿足他們的渴望,那麼我們不禁要問,這樣的推想難道是合理性的嗎?這種想法必定毫無道理,因為這與我們歸於上帝的特徵是背道而馳的;與公義和愛為特有宗旨所統制的生命是截然不同。

我們還可以推論,如果上帝創造人類的時候,他的智慧決定不賜予人類關於他們未來命運的知識,也不讓他們懂得如何參與造物主的計劃,那麼確定無疑地,上帝的公義和神聖的愛也一定會受到限制,如此一來,人類的理解力應該是非常有限的,且也不會繼續被疑慮、恐懼和無知的痛苦所折磨和困惑;由於這個緣故,上帝大能的發揮也就會受到限制。然而事實上,人類有能力認識上帝神聖計劃的啟示、承認與他們的造物主的特性之間有所關連,就以這個充足的理由:人類可以盼望上帝在他的智慧所認可的時間、以某種方式來提供這個重要的啟示。因此,考慮到這些因素,即使我們不知道《聖經》,理性也會引導我們期望和尋找這樣的啟示,如同《聖經》所宣稱的那樣。此外,注意到總體創造的次序與和諧,諸如天體和天然系統運行過程中的諧和與井然有序,我們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:一些較小的無規律性現象,例如地震、龍捲風等,只是一些跡象,表明當今世界各種因素的協作尚不完美。我們確信地球上的一切,最終將會像天堂一樣地完美、和諧,並會對為何現在尚未達到如此的境界做出一些質疑,對於理性的人來說,提出這樣的問題並非不合理的要求;對於造物主來說,他的智慧、大能和仁愛都得到證實,要回答這個問題也不是不合邏輯的。因此,我們應該盼望能尋求得到包括這種確信與解釋在內的啟示。

有一種關於上帝對我們人類的旨意和計劃的啟示,《聖經》宣稱它就是這一種啟示;因此,在確定期盼這種合乎理性的啟示之後,我們將在下一章考察《聖經》的總體特性。如果《聖經》在關於上帝的特性方面的表明和上文討論過的內容是完美一致的話,我們就應得出這樣的結論:《聖經》證實了它本身就是我們所需要的、也是我們非常期望得到來自上帝的啟示,那麼我們就應該同樣地接受它所表明的旨意。如果我們充分認識《聖經》中的上帝和教義,就會有理由確信,《聖經》的描述和上帝的特性是一致的,那就是他在智慧、公義、愛和大能力量方面是完美的。

“你那好奇的心思,四處遊蕩,
        探索遍及宇宙的奇跡——他的創造,
承認你的上帝留下的足跡,
        在他面前謙恭地俯首敬拜。

“主啊!蒼穹宣告你的榮耀,
        你的智慧把每個星球照亮;
當我們的眼睛注視你的道,
        我們在更美好的詩篇中誦讀你的聖名。”

陽光普照萬物

“多麼愚蠢,”沒有信仰的批評家在喊叫,
用輕蔑的語言和方式,睜著通曉世故的眼睛:
“當要塞間和兵營間重複著
戰鼓敲出的不停的挑戰,
綠色大地的四周,回蕩著教堂和諧的鐘聲,
營地隆隆的晨鼓準確地報時,
伴隨著武裝起來的世界上和平的夢境;
《聖經》的神力化劍為犁;
那些沉醉於血酒的民族,
難以置信地發出情同手足的誓言,
如同酒鬼們回答神父馬太的召喚。

*      *      *      *

“用橄欖樹葉編織成的路障
擋住皇宮,並拿定主意;
用銳利的《聖經》經文塞住槍眼,並希望
用風的隊伍傾覆海軍的艦隻;
沿著他們的行列,仍將引來眾人
為戰爭的光榮和壯麗的景觀歡呼;
憂鬱的陣痛仍伴隨著逝去的勇士
他的軍帽將脫下,佳人的方巾將揮舞;
吟游詩人仍將伴隨著英勇的曲調歌唱;
仍將跪在強者面前把他作為英雄崇拜;
黑衣牧師,皮膚紅潤,頭髮閃亮,
喝完第三杯誘惑的葡萄酒,
將對自鳴得意和手持刀劍的聽眾證實
他們同愛的法律一致的交易;
教會為國家和國家為教會的觀點將會對抗,
雙方都同意唯一正確的就是權利。”

啊,少數信仰堅定的人,儘管有這樣的冷嘲熱諷,
還是勇於堅持上帝的話語,為真理作證,
他們明辨是非的信仰超越了我們邪惡的時代,
越過當今罪惡的曠野
想像那披有綠色長袍的平靜未來,
那裏有如同點綴著羊絨的群峰,有山間溫情緩流的溪水,
小徑仍在延伸,道德的責任向那腳步致意,
儘管世俗的智慧搖動著防範的腦袋。
沒有無神論者冷嘲熱諷的致意
就沒有來自天堂的真理降臨到我們的領域:
人們拒絕相信那真理,還加以嘲弄,
直到真理的祝福來臨
像雨露滋潤,陽光照耀,恩澤萬物。——惠蒂爾*

* 惠蒂爾(John G. Whittier, 1807-1892),美國詩人,聖詩作者,作品有《聽主微聲》等。——譯者注



Dawn Bible Students Association
Home Page  |  目录  |